中国轮滑运动员张振海、潘郅远冀通过“轮转冰”实现奥运梦
栏目:leyu 发布时间:2025-09-25

中国轮滑运动员张振海、潘郅远正通过“轮转冰”全力备战,他们希望用这种跨项方式走上冬奥会的赛场,实现多年积累的奥运梦想。

中国轮滑运动员张振海、潘郅远冀通过“轮转冰”实现奥运梦

张振海和潘郅远原本都是中国优秀的轮滑运动员,多年来在国内外赛场上屡获佳绩。随着北京冬奥的举办契机,他们发现通过“轮转冰”——即将轮滑运动员转型进入速度滑冰项目——有望延续竞技生涯,同时向更高舞台发起冲击。对于他们来说,这不仅是技术挑战,更是一次对自我极限的突破。

应性

两人都在轮滑赛道上积累了稳定的爆发力和耐力基础,这些能力与速度滑冰的技术要求有着天然的契合。但冰上与轮上最大的不同在于摩擦力和发力方式,为了完成转型,他们不得不从零调整技术细节。冰刀比轮滑鞋更轻,但平衡感要求更高,刚开始练习时,两人常常在转弯处摔倒,甚至出现了腿部拉伤等小伤病。

张振海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,轮滑生涯早已让自己习惯了竞技压力,但进入冰上项目后,他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更大,因为这是新的舞台,也是奥运梦的重要起点。他每天的训练量达到6个小时,其中包括冰上滑行、力量训练与柔韧性训练,晚上还要观看国外选手的比赛视频,揣摩他们的技术动作。

潘郅远同样面对着不小的难关。刚转到冰上项目时,他最大的困扰是起步加速阶段的力量传递不够稳定。为了克服这一点,他主动向有经验的老队员请教,并在每一次训练后反复做慢动作回放,寻找发力的节奏感。经过数月的努力,他的成绩已经逐步逼近国内一线水平。

“轮转冰”不仅是一种训练方式,更是一条通向奥运会的新通道。中国轮滑运动员张振海、潘郅远希望通过这种跨界尝试,带动更多轮滑选手关注并参与冰上项目,这样不仅能丰富我国冬季项目的人才储备,也能探索运动员生涯的新延续路径。

在国家队的帮助和科学训练体系的支撑下,他们的转型速度明显加快。每天早上6点,冰场刚刚开放时,两人便已穿戴整齐开始热身,直到上午10点才进行第一次短暂停歇。冰上的每一次加速、每一次冲刺都需要他们控制好重心、保持核心力量稳定,而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一个选手能否在高速下稳住滑行轨迹。

虽然过程艰苦,但两人都清楚,这一切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——站上奥运会的赛道,为中国争得荣誉。他们希望用自己的经历证明,即便是出生于轮滑项目的运动员,也能通过“轮转冰”走向更高的舞台。

但平衡感要

跨界背后的挑战与动力

跨界不仅是身体的再塑造,更是心理的磨炼。对于张振海来说,最大的动力来自家人的支持和教练的鼓励。在他低迷的时候,母亲常在电话里告诉他,梦想的实现从来不会一帆风顺,而坚持是唯一的答案。这样的鼓励成为他一次次冲破瓶颈的力量。

保持身体适

潘郅远的动力则更多来自团队氛围。在训练场上,他常与比自己年轻的队友比拼速度,把每一次对抗都当作比赛来对待。他坚信,良性的竞争能够让每个人都发挥出更高水平,而这种拼劲正是冲击奥运会所需要的。

他们还需要不断适应冰场外的生活变化。由于训练地多在北方寒冷地区,他们必须习惯低温环境下的高强度运动。一到冬天,冰场温度常常接近零下,这对于从事过多年夏季项目的他们来说,是一种全新的考验。他们通过合理饮食、增加有氧运动等方式来保持身体适应性。

从轮滑到速度滑冰,不仅是项目名称的转换,更是一种运动理念与能力结构的重塑。中国轮滑运动员张振海、潘郅远明白,这条路上没有捷径,唯有日复一日的努力和专注才能积累力量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的技术细腻度、战术意识、抗压能力都在不断增强。

冰上的每一

如今,他们已逐渐在国内的速度滑冰比赛中崭露头角,不再只是“转项选手”的标签,而是真正具备竞争力的冰上运动员。无论最终能否站上奥运赛道,这段旅程本身已成为他们体育人生的重要篇章。

中国轮滑运动员张振海、潘郅远相信,只要坚持“轮转冰”的道路,他们的奥运梦终有一天会照进现实。